理解它并不需要非常深的底层技术知识,但需要一些基本的IT概念,我会从基础概念、核心组件解析、看图步骤和一个实际例子四个方面来帮您拆解。
在看图之前,先了解几个关键概念:
1、云主机 (Cloud Virtual Machine): 不是一台物理电脑,而是在大型物理服务器上通过虚拟化技术“划分”出来的虚拟机,它是云课堂服务运行的基础。
2、虚拟化 (Virtualization): 将物理硬件资源(CPU、内存、硬盘、网络)抽象化的技术,从而可以创建多个独立的虚拟环境。
3、客户端 (Client): 学生和老师使用的设备,如PC、笔记本电脑、平板或手机,上面安装了云课堂的软件或通过浏览器访问。
4、网络 (Network): 所有组件之间通信的通道,通常是互联网。
5、负载均衡 (Load Balancer): 像是一个“交通指挥”,把来自大量用户的请求合理地分发到后端的多台云主机上,避免某一台主机过载。
一张典型的云课堂主机原理图通常包含以下核心模块,您可以带着“找这些盒子”的思路去看图:
组件区域 | 可能包含的部件 | 功能说明 | 类比 |
用户端/前端 | Web浏览器、桌面客户端、移动App | 用户直接交互的界面,用于听课、看视频、答题等。 | 教室里的学生和老师 |
网络接入层 | DNS、全球加速、CDN、防火墙、负载均衡器 | 负责安全接入、流量分发和加速,是用户请求的第一站。 | 学校的大门和路标 |
应用服务层 | 业务逻辑服务器(Web服务器、应用服务器) | 处理核心业务,如课程管理、用户登录、消息推送、信令控制。 | 学校的教务处和班主任 |
计算资源层 | 云主机集群(虚拟机) | 核心部分:运行着视频转码、实时音视频通信(RTC)、虚拟桌面等重度计算任务的服务。 | 一个个的教室和实验室 |
数据存储层 | 数据库(MySQL, Redis等)、对象存储(OSS) | 存储课程数据、用户信息、文件、录播视频等。 | 学校的图书馆和档案室 |
管理监控层 | 运维监控系统、日志系统 | 监控所有组件的健康状况、性能指标,确保平台稳定运行。 | 学校的巡考和后勤保障 |
拿到一张原理图,不要试图一下子理解所有细节,请遵循以下步骤:
1、和图例:
* 首先确定图的主题,是整体架构图、网络拓扑图还是数据流图?
查看图例,了解不同形状(方框、圆圈)和线条(实线、虚线、箭头)代表什么(如服务器、网络、数据流、依赖关系)。
2、识别核心组件:
* 用上面第二部分的知识,在图中找到用户端、负载均衡、应用服务器、云主机集群、数据库这些“大盒子”。
* 先搞清楚有什么,再研究是什么。
3、理清数据流向:
跟随箭头,箭头是原理图的灵魂,它指示了数据和请求的流动方向。
模拟一个用户操作(例如学生点击播放一个视频):
* 请求从客户端发出 -> 经过防火墙/负载均衡器 -> 到达应用服务器 -> 应用服务器向数据库查询视频信息 -> 指令发往视频转码云主机 -> 转码后的视频流通过CDN -> 最终传输回学生客户端。
* 这个跟踪过程能帮你理解各个组件是如何协作的。
4、理解分组和层级关系:
* 注意组件是如何被分组的,通常同一区域的组件(如都在“华东节点”)或功能相似的组件(如所有“数据库”)会放在一起,并用线框框起来。
* 这代表了逻辑上的划分,比如服务集群、可用区、VPC私有网络等。
5、关注高可用和扩展性设计:
* 看图中是否有重复的组件?同一个“应用服务器”是否画了多个?这通常意味着集群部署,目的是防止单点故障(一台坏了不影响整体服务)。
* 看负载均衡器是否指向多个后端服务器?这体现了横向扩展能力(用户多了可以加机器)。
假设我们有一张简化的云课堂原理图(如下图示意),我们可以这样分析:
1、标题图例: 这是“云课堂平台架构图”,方框代表组件,箭头代表数据流向。
2、核心组件:
用户端: 学生/老师的PC和手机。
网络层: 互联网、防火墙、负载均衡器。
应用层: “Web应用服务器”。
计算层:“实时音视频云主机”和“视频转码云主机”(这是云课堂的核心特色)。
数据层: “数据库”和“对象存储(视频文件)”。
3、数据流:
直播上课(实线箭头): 老师端的音视频数据 -> 互联网 -> 防火墙 -> 负载均衡 ->实时音视频云主机(进行处理和分发) -> 分发给各个学生的客户端。
观看录播(虚线箭头): 学生请求 -> ... -> Web服务器 -> 从对象存储中获取视频文件 -> 通过CDN加速 -> 传给学生。
4、高可用: “Web应用服务器”和两种云主机都是多台部署的,由负载均衡器分发流量,保证了高可用和可扩展性。
通过这种方式,您就可以系统地解读一张云课堂主机原理图了,最重要的是抓住核心组件和数据流向这两条主线,希望这个指南对您有帮助!
文章摘自:https://idc.huochengrm.cn/zj/15538.html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