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器太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,这通常不是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:根本原因和直接表现。
服务器就像一家餐厅,它的处理能力(CPU、内存、磁盘、网络带宽)是有限的,当“顾客”(用户请求)太多,或者某个“顾客”点了非常复杂的“菜”(消耗大量资源的请求),餐厅就会忙不过来。
1. 流量过大(最常见的原因)
正常高峰电商平台在“双十一”、网站在发布重大新闻、游戏服务器在新版本上线时,都会出现预期的访问高峰。
异常流量
DDoS攻击恶意攻击者通过控制大量“肉鸡”(被感染的计算机)向服务器发送海量无效请求,目的是耗尽其资源,导致正常用户无法访问。
网络爬虫一些不遵守规则的爬虫程序会高频、并发地抓取网站数据,占用大量带宽和计算资源。
2. 资源瓶颈(服务器自身能力不足或出现问题)
CPU 100%服务器的大脑“算不过来了”,原因可能是代码中有低效的算法、出现死循环、或者需要实时处理的计算任务太多(如视频转码、大型计算)。
内存耗尽程序占用内存后没有正确释放(内存泄漏),或者同时运行了太多需要大量内存的应用,导致系统开始使用缓慢的硬盘作为虚拟内存(SWAP),整体性能急剧下降。
磁盘I/O瓶颈数据库频繁读写、日志文件写入过多、或者磁盘本身性能太差(例如使用机械硬盘而非SSD),导致数据读取和写入速度成为瓶颈。
网络带宽打满服务器的出口或入口网络带宽被全部占用,新的请求数据包无法顺利进入或送出。
数据库压力过大复杂的SQL查询、没有索引的全表扫描、大量的数据库连接等,都会导致数据库响应变慢,进而拖累整个应用。
3. 程序/代码问题
低效的代码一个API接口需要进行数十次数据库查询,或者使用了时间复杂度很高的算法。
内存泄漏程序运行时间越长,占用的内存越多,最终导致内存耗尽。
阻塞操作在代码中执行了同步的、耗时的操作(如同步调用外部API、处理大文件),导致线程被占用,无法处理新请求。
配置错误Web服务器(如Nginx/Apache)或应用服务器(如Tomcat)的并发连接数、超时时间等参数配置不当。
4. 基础设施问题
遭受攻击如前所述的DDoS攻击或CC攻击。
后端服务故障服务器依赖的其他服务(如数据库、缓存Redis、消息队列)出现故障或变慢,导致所有请求被阻塞。
硬件故障服务器的硬盘、内存条、网卡等硬件出现老化或故障。
对于普通用户
* 网页打开极慢,一直处于加载状态。
* 显示5xx 错误码(如502 Bad Gateway,503 Service Unavailable,504 Gateway Timeout)。
* 应用提示“服务器繁忙,请稍后再试”。
* 操作无响应,提交表单后卡住。
对于运维/开发者
* 监控系统告警(CPU、内存、磁盘、带宽告警)。
* 日志中大量出现超时错误或连接拒绝的错误。
* 数据库监控显示大量慢查询和活跃连接。
短期应急(“救火”):
1、重启大法:重启应用服务或服务器,可以快速释放被占用的资源,是临时解决问题最快的方法。
2、扩容:在云服务上,可以快速增加服务器数量(水平扩容)或升级服务器配置(垂直扩容)。
3、限流/降级:
限流控制单位时间内进入服务器的请求数量,多余的请求直接拒绝,保证部分用户能正常使用。
降级暂时关闭一些非核心功能(如评论、推荐列表),将资源集中保障核心业务(如交易、登录)。
4、抵御攻击:如果判断是DDoS攻击,需要启用云服务商提供的DDoS高防服务或清洗设备。
长期优化(“治本”):
1、性能优化:
代码优化优化算法,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库查询,使用缓存(Redis/Memcached)来减少对数据库的直接访问。
数据库优化为数据库添加索引,优化SQL语句,读写分离,分库分表。
架构优化采用负载均衡,将服务微服务化,使用消息队列进行异步处理。
2、容量规划:根据业务增长趋势,提前规划服务器资源和架构,确保能应对未来的流量。
3、完善监控:建立完善的监控和告警系统,对CPU、内存、磁盘、带宽、数据库连接数、应用响应时间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,以便在问题发生前或发生时能第一时间感知。
服务器太忙的本质是“对资源的请求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处理速度”,解决思路就是“开源节流”:
开源增加资源(扩容)。
节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(代码优化、缓存)和减少不必要的请求(限流、降级)。
当您遇到“服务器太忙”的提示时,通常意味着后端的技术团队正在紧急处理这些问题,作为用户,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稍等片刻再尝试。
文章摘自:https://idc.huochengrm.cn/js/17423.html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