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网络层面权限(能否访问):通过安全组规则,控制外部网络能否访问您的云服务器,以及访问哪些端口(如SSH的22,RDP的3389,HTTP的80等)。
2、系统层面权限(能否登录):通过用户名和密码/密钥,控制谁可以登录到操作系统内部。
大多数情况下无法连接云服务器,都是由于安全组规则没有正确设置,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解如何设置这两个层面的权限。
这是最关键的一步,相当于给云服务器打开“门”。
1、登录腾讯云控制台
访问 [腾讯云控制台](https://console.cloud.tencent.com/) 并登录您的账号。
2、进入云服务器(CVM)页面
在顶部导航栏,找到“产品”,然后选择“计算”下的“云服务器 CVM”,进入云服务器管理页面。
3、找到您的实例并配置安全组
- 在“实例”列表中找到您想设置的那台云服务器。
- 在右侧“操作”栏中,点击“更多” ->“安全组” ->“配置安全组”。
4、添加入站规则(Inbound Rules)
- 系统会跳转到该实例所绑定的安全组页面。
- 点击“入站规则”选项卡,然后点击“添加规则”。
根据您的需求添加规则,以下是常见场景:
场景A:需要通过 SSH 连接 Linux 实例
- 类型:选择SSH (22)
- 来源:建议设置为0.0.0.0/0
表示允许所有IP访问(仅用于测试学习)。生产环境强烈建议设置为您的公网IP或特定IP段,如您的公网IP/32
。
- 策略:允许
- 点击“完成”。
场景B:需要通过 RDP 连接 Windows 实例
- 类型:选择RDP (3389)
- 来源:同上,测试可设为0.0.0.0/0
,生产环境请限制IP。
- 策略:允许
- 点击“完成”。
场景C:需要开放网站(Web)服务
- 类型:选择HTTP (80)
或HTTPS (443)
- 来源:通常设置为0.0.0.0/0
以允许所有人访问。
- 策略:允许
- 点击“完成”。
场景D:开放自定义端口
- 类型:选择“自定义”
- 端口:填写您需要开放的端口号,如3306
(MySQL)、6379
(Redis)等。
- 来源:按需设置,数据库等敏感端口切勿对0.0.0.0/0
开放!
- 策略:允许
- 点击“完成”。
5、保存和应用
- 添加完所有需要的规则后,确保点击规则列表下方的“完成”按钮以保存更改。
安全组规则是实时生效的,无需重启实例。
核心步骤二:配置系统登录凭证(系统防火墙)
即使网络通了,您还需要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或密钥才能登录。
对于 Linux 实例(通常使用 SSH)
登录方式:密钥对(推荐)或密码。
如何设置或重置:
- 在实例列表的“操作”栏中,点击“更多” ->“密码/密钥” ->“重置密码”。
- 如果您使用密钥对,需要在创建实例时选择或绑定,之后使用私钥文件(.pem
)进行SSH登录,如果私钥丢失,几乎无法找回,只能重置或重装系统。
对于 Windows 实例(通常使用 RDP)
登录方式:用户名和密码。
如何获取密码:
- 如果您在创建实例时设置了密码,请使用该密码。
- 如果忘记密码,同样在“操作”栏中,点击“更多” ->“密码/密钥” ->“重置密码”来设置新的登录密码。
注意:重置密码后,必须重启云服务器新密码才会生效!
1、实例状态:确保云服务器的状态是“运行中”。
2、公网IP:确保您的实例有公网IP地址(基础网络或公网IP)。
3、安全组规则:再次确认安全组规则已正确添加,并且来源IP没有写错(您的公司或家庭网络出口IP可能变了)。
4、操作系统内部防火墙:
Linux:检查iptables
或firewalld
是否放行了相应端口,对于新手,可以先暂时关闭内部防火墙进行测试:systemctl stop firewalld
(CentOS) 或ufw disable
(Ubuntu)。
Windows:检查“Windows Defender 防火墙”是否允许了RDP等连接。
5、服务是否监听:在云服务器内部使用netstat -tlnp
(Linux) 或netstat -ano
(Windows) 命令检查您要访问的端口是否已被应用程序正确监听。
问题场景 | 主要解决方案 | 次要排查点 |
完全无法连接(超时) | 检查安全组规则 | 实例状态、公网IP |
可以连接但被拒绝(Connection refused) | 检查操作系统内部防火墙和服务状态 | 安全组规则是否过于严格 |
连接后登录失败 | 重置系统密码/检查密钥 | 用户名是否正确(Windows的Administrator) |
按照以上步骤操作,您应该就能成功打开并连接到您的腾讯云服务器了,如果问题依旧,可以在腾讯云控制台提交工单,他们的技术支持会提供更详细的帮助。
文章摘自:https://idc.huochengrm.cn/zj/16140.html
评论